轮状病毒是导致全球儿童急性重症腹泻的重要原因,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也是发展中国家小儿死亡的主要疾病。了解该疾病的治疗方法,有助于降低该病引起的死亡率。
目前,被广泛应用且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对防止因腹泻而致的脱水有肯定的疗效,但对于严重的或持续性腹泻仍有其不足之处。
现将临床上轮状病毒性腹泻的一些药物简介如下。
利巴韦林
通过阻止病毒复制而发挥作用。尽管它在体外、体内均有效,但是利巴韦林的抗病毒活性在临床观察中却不总是令人满意。然而,当利巴韦林与聚(L)、聚(C)或中草药联合应用时,在许多患者中可获得可喜的临床疗效。
α-干扰素
系广谱抗病毒药,主要为肌肉注射方式给药,在临床应用中已显示了显著的临床疗效。
聚(L)、聚(C12U)
在最近的研究中已显示了抗轮状病毒的能力。当用其治疗时,病毒效价会降低,在接种前即可发生。可能是由于聚(L)、聚(C12U)增加了干扰素的产生。
双歧杆菌
抗轮状病毒感染的被动保护作用。通过口服双歧杆菌疗法缩短了轮状病毒性腹泻患儿的症状及排病毒的持续时间。
免疫球蛋白制剂
在日本、巴基斯坦以及中国均有人类轮状病毒免疫母牛的晚期初乳口服预防及治疗的报道,初乳组大多数病例在48小时内腹泻即停止,而轮状病毒抗体在多数病例中72小时内即不能检出。有人用口服人类初乳中提取的SIgA或从抗轮状病毒鸡蛋中提取的IgY,静脉输注静丙的方法治疗轮状病毒感染,但费用较高且不良反应尚不清楚。
西咪替丁及法莫替丁
有一些报道显示在体内及体外西咪替丁及法莫替丁也具有广谱抗病毒能力,且较利巴韦林有效。在中国的研究表明,用西咪替丁治疗轮状病毒性脑炎可以缩短神经系统症状的持续时间,脑电图的缓解率达85.7%。西咪替丁及法莫替丁不仅具有抗HIV的活性,而且对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具有治疗效果。在中国少数临床研究中,硝苯地平及潘生丁也显示了抗病毒活性。
茶叶、松子提取物及可可色素
它们通过抑制CPE而干扰病毒的吸附作用,并且可可色素可抑制轮状病毒的细胞内复制,因而它们也具有抗病毒作用。
中药
中国的中草药自古以来就被提取用来治疗一些病毒感染性疾病。中草药以粉、汤或液体的形式应用于临床并显示了其对于轮状病毒性腹泻的疗效。它们大多数是口服,但近年来也可通过静脉、肌肉注射及艾灸的方式被用于治疗,使排毒及住院时间明显缩短,而且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治愈率>90%。与利巴韦林或聚(I)聚(C)联合应用较单纯应用中草药显示了更强的抗病毒能力。
中草药已被证实具有免疫调节的特性,能增加轮状病毒性肠炎恢复期儿童血清中TNF-ɑ的水平。小儿止泻片及小儿速泻停能增加肠道分泌性IgA的分泌。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9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