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查看新闻
吃药打针也讲究“个性”
查看:288  更新时间:2015-10-29 09:29:36

 全球每年约有750万人死于不合理用药,位居死亡人数排行的第四位。在我国,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而住院的患者可达250万人,因药物原因死亡的约20万人。此外,在我国上百万的聋哑儿童中有50%左右是药物致聋,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3万人的速度增长。

  近些年来,安全用药日益被人们所重视。除了医务工作者努力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大众合理用药外,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兴的以基因检测为代表的个体化药物治疗指导将会很快地发挥重要作用。

  药物基因检测

  可预知药物的反应情况

  为什么同样一种药,有的人服用后疗效很好,有的人却出现很大的毒副反应?这些,与人体内的药物代谢酶等有关,而控制这一切的,就是我们的基因。

  基因通常十分稳定,但也存在多态性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变异,这就是虽然我们人类起源于同一祖先但每个人之间都存在差别的原因。每个人体内的药物代谢酶、蛋白转运体和受体的数量与活性是固有的,我们可以通过对相关基因的检测,准确预知药物在人体内的行为、疗效与毒副反应情况,真正做到因人用药,减少用药的盲目性。

  药物基因检测在美国已被很多人接受。2012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更新的药品说明书中,就有多种药物建议根据基因型调整用药方案以指导个体化治疗,涉及患者人群超过30%。这些药物包括25种抗癌药、26种精神病用药、10种心血管用药、8种胃肠道用药、6种神经内科用药、5种抗病毒药、2种抗真菌用药和2种镇痛药。

  现在,药物基因多态性检测已纳入北京市医疗保险,人的基因型不会变,一次检测,可以终身受益,治疗上方向更准确。药物基因检测基本上在医院的临床科室均可应用,涉及到用药的科室都可以依此对患者的用药作出指导性意见,包括抑郁症、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糖尿病、感染、肿瘤、过敏、哮喘等。长期用药人群、有过药物不良反应史或家族成员中有过药物不良反应的人、同时接受多种药物治疗的病人、经常接触有毒物质的人、使用某种药物效果一直不理想、病情控制不稳定的患者等,可以考虑接受药物基因检测。

  调整给药方案

人体液中的药物浓度是参考

  除了药物基因检测,治疗药物监测也是保障合理用药的关键。

  治疗药物监测工作,即通过测定病人血液或其他体液中的药物浓度来调整给药方案,使药物治疗达到比较理想的程度,同时将药物毒副作用降到最低。

 有些药物,其剂量或浓度作很小的改变,就会导致显著的临床疗效或毒性。同一种药物,有的病人吃时可能有50%被吸收,换另外一个病人吃可能是80%被吸收,再换病人吃可能只有30%被吸收,个体差异很大。这些药通过血液浓度监测,就能确定患者最合适的剂量,也就是说,还是同样一种药,有的人服3毫克就足够,有的需要服9毫克,另外一个人可能仅仅只需服1毫克就够了。

  开展治疗药物监测,多是治疗窗窄、疗效个体差异大的药物。目前,北京市大多数医院的药剂科,都已开展了治疗药物监测的工作,如天坛医院已开展了卡马西平地高辛茶碱、环孢菌素、万古霉素等药物的血药浓度监测。现在,全球有百余种药物推荐在临床使用治疗药物监测。

  1/3的药片怎么吃?

  “每日3次,每次服用1/3片”,“每次使用软膏0.5克”。不少人拿到这样的药方,会犯愁怎么用才能达到准确的剂量。

  患者个体化用药的需要,促使医院进一步加强个体化用药调剂工作,比如根据患者需求稀释液体、磨碎片剂并分包、分装胶囊、制备临时合剂、调制软膏等,有时甚至将患者所需的每一种药品按每次剂量独立包装。像1/3片药、1/4片药这样的特殊需求,就属于个体化用药调剂工作范畴,患者不必再为算不准药量而犯难。药剂科在调剂过程中,会作相关记录,内容包括调配的处方或医嘱内容、使用的原辅料及其数量、生产厂商、批号、效期、计算原理与方法、调剂日期、调剂药师等,有问题可立刻查询。

  看不懂药品说明书,也是不少患者的共同感受。药品说明书包含了大量的专业知识,造成不少患者在认识药品的过程中会出现遗漏与偏差。近日,天坛医院在门诊大厅设置了我国首台“安全用药提示自助查询机”,这是药剂科多名资深药师开发出来的。通过查询机,患者不仅能看到通俗易懂的“白话”说明书,还能打印“安全用药要点提示”带回家。比如,对常用的阿司匹林肠溶片,提示单上写的服用方式为:餐中或餐后30分钟用水吞服,不可嚼碎。并为很多患者拿不准的吃药时间做了注明:空腹,指饭后2小时或饭前1小时;餐后,指餐后30-60分钟;餐前,指餐前30-60分钟;睡前,指就寝前30-60分钟。患者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按提示单上的电话咨询药师。

  药物基因检测中心、治疗药物监测、个体化用药调剂和安全用药信息支持系统等用药的手段,使吃药打针“个体化”成为可能。它将会改变传统被动医疗中的乱用药、效用药以及盲目保健的局面,减轻病人的痛苦与经济负担,提高治疗疾病的成功率。

  延伸阅读

  治病的药

  为何会致病?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药物在人体内的起效过程说起。

  当我们使用药物后,被吸收进入血液的药物会随着血液流动到身体其它部位。对绝大多数药物来说,这个过程还要有蛋白转运体的参与,这就像摆渡船渡行人过河一样,行人好比药物,船好比蛋白转运体。一部分药物被转运到病灶部位,也就是药物的起效部位,起效部位的药物与相应的受体结合以后就能发挥疗效,药效的强弱与起效部位的药物浓度和时间长短密切相关。

  但是人体内的受体数量和活性是有限的,当药物数量超过受体能承受的数量以后,受体饱和了,药效便不再增强。药物不但会被分布到起效部位,也会随血流进入到人体其它部位,这些部位的药物浓度就与药物的毒副作用相关了,药物与毒副作用相关受体结合就会产生毒副反应。此外,即使是在起效部位,也可能存在毒副作用相关受体并与药物结合而发生毒副反应。

  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服用同种同量的药物后的疗效和毒副反应存在着差别。例如有的病人体内缺少代谢A药物的酶或者该酶活性较一般人低,则该病人服用等剂量的A药后,体内药物浓度会较一般人高,很可能会因这较高的药物浓度而出现药物中毒。这都与药物的代谢酶、蛋白转运体和受体有关,而控制着这一过程的,就是我们的基因。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权威专家

儿科典型疾病

0.1442s